2017年省技工院校商贸服务专业中心教研组年会参会感悟
2017年省技工院校商贸服务专业中心教研组年会
参 会 感 悟
参 会 感 悟
张 建 华
2017年9月19日至22日,江苏省技工院校商贸服务专业中心教研组在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举办了2017年年会,来自扬州,苏州,无锡,镇江,徐州,南通,盐城、淮阴等地的技工类院校均派员参加了大会。本次年会,我校共有三名教师出席。其中: 公共基础部教师张建华作为新人教师观摩了全部会程;现代服务系教师胡广辉当选为本次年会的评委,现代服务系教师杨婷代表我校青年教师参加了赛微型课的比赛。
本次年会的主要内容有:1、论文评比;2、微型课比赛;3、专家讲座;4、公开课听5、评课活动;6、传统文化学习交流;7、观摩3D打印 ; 8、颁奖。
莅临本次年会的领导有:省人社技工处康作良处长、扬州市人社人事处倪志峰处长、扬州技工学院张颖超院长、扬州技工学院黄书记。以上各领导对本次年会都高度重视,分别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一致表示祝愿年会成功,希望年会越办越好,将年会办出特色、办出成效、带动专业发展。
在会议休息时间,主办方李丽主任热情地邀请与会者参观了扬州技工学院园区。我们看到:校园内整洁,学生着装整齐,礼仪到位。学区内,教学有序,我们还注意到;学院内各大小电教室,大小会议室,连运动场、球场馆等室内的运动设施全部处于在用状态,教师忙教,学生忙学,学风较为浓烈。
本次年会,我们关注到主办方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与年会会务组对本次大会作了充分的准备。1、论文多:数量多于往年,每校都有推荐稿。2、新人多:克服了课量大,时间紧的困难来交流。 3、形式多:微课,听课,说课,评课、听讲座。
会下,我们还针对院校的发展方向展开了交流,我们认为:商贸服务目前是技工类院校的趋势,譬如说主办年会的校方专业现状为:1、新专业唱主角,服务系挑大梁:服务系占60%,新专业占 2/3 以上状况; 2、联办呈趋势上升:有中德合作,加拿大联办,台湾合作等;3、教育已开始打破常规,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
通过本次活动感受到,教研活动能有效地激活学科的教学研究,营造了互动式的对话氛围,引起教师个体之间的反思与共鸣,帮助教师实现理念的更新,观念的变革,行为的转变。
年会之后,我们反复思考,技工类院校如何适应形势做大做强?
1、建精品课,从常规做起。
时代在变,教学亦须变。在当前的形势下,简单粗放式的教学模式已不复存在。如:以前的会计专业,可以只需“一师,一室,一黑板”。现在,虽有电算软件辅助教学,但还得不断用新的手法,才能适应需要;但总体上来说,各家院校的会计实务都远远落后于形势,各院校的在任教师基本上都是刚毕业的年青人,最多是请一、二名企业来的会计师任主教,总体实力都相差不大。因为会计实务比的是实操,实操说白了就是时间上的累积,谁家努力多,谁家就会胜出。
从我们工贸学校看,年青会计教师居多,人人或多或少有专长,只要肯互相学习,稍下功夫,多交流,多观摩,多听课,评课,说课,实践中学,实践上练。就完全可以在这实务方面胜出同行。
我们工贸学校的实操,可以从课堂做起,从课外兴趣做起,从课题研究做起,从职业大赛做起。将课外课、兴趣组、课题组开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手来,并将课题内下企业实务操作的实况拍成片,做成视频,让下一届学生看,让家长看,形成一个个的“吸引眼球”的精品课题。让精品课,实务课成为在下一轮招生中超越同行的“武器”之一。
在本次年会上,南通技师学院的许颖老师的微型课《消费税税目与税率》,从教案设计、PPT展示到授课每个环节都精心准备。教学任务的引入特别新颖,引人入胜。将难以理解的《消费税税目与税率》课题化解为一个个吸引人的小案例,使听者耳目一新,授课语言精练、独到、有亲和力,使人容易接受。这就是精品课的典范。
2、建精品专业,紧跟趋势。
学校办学,重要的是师资。市场是方向,学校的专业,要紧跟形势,不断地更新专业。教师要 “一专多能,一人多岗”, “多学习,多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就成了必需的路径。以前招生每一个学校都办“会计专业”,现在是每一个学校热衷招“高铁专业”,主要是捕捉到了高铁热的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最终转化成为了办学的商机。“追趋势办学院,跟潮流办专业”是名校成功的不二法则。当然,一个新的专业,对一院校来说,是一件尝试的小事,但是“快一步的专业”将可能成就为学校的精品大业。
对新专业,就学生而言从兴趣小组开始,到专业社团,上升到专业人材的高度,学院中教师都上好每一节课,精益求精上好精品课,渐渐接近同行,只要达到社会好评,一定会上升为重点专业。
从精品课程做起,上升到精品专业,向精品学校目标奋进。让教师跟上形势,尽可能地引进师资或培训师资。
3、树精品院校,树育人工程。
学生是院校的生命之源。我们招生多了,一定有人招生少了。没有“名品课程,没有名品专业”,招生将越来越难。扬州一院校开办了“国宾厨专业”,强化学生动手,注重实质上的能力培训,企业实务挂钩,一切从实务入手,培养的“厨师”在社会引起了极好的口碑,毕业生连年供不应求。现在校方对用人单位提出:非北京,非五星,非事业单位不给毕业生。多年的好口碑,终于获得了好收获。每年招生季节,是家长排队预交费用,唯恐学校不录取。
该校不仅对学生培训到位,对教师提升更是“爱“到极至。老教师的传帮带,老教师利用社会关系带着新人,到处认识同行,招呼各层领导,为新人教师打通关系,老教师奉献的已不仅是知识,不仅是经验,不仅是技能,而是对行业的憧憬。
家长希望,学生要学,教师付出,学院公关,有这样一群人,院校何愁不成精品,不出人才?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